简体 | 繁体 | 网站支持IPV6
当前位置: 首页 >专题栏目 >健康促进区

甲肝——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

新年到了,大家丰富多彩的餐聚会也随之增加,在享受各色美食大餐之际,大家也不要忽视预防甲型肝炎的传播,因为甲肝主要是通过“吃”来传播的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

 

一、什么是甲肝

我们通常所说的甲肝,全名为甲型病毒性肝炎,又简称为甲型肝炎,是由甲型肝炎病毒(HAV)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,属于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。甲肝病毒对外抵抗力强,可在粪便和海水产品中存活数月,加热至100℃持续5分钟,或用甲醛溶液、含氯消毒液等处理可使之灭活

 

二、甲肝的特点

1.感染后的症状

感染甲肝后的潜伏期为15-45天,临床表现为发热、肝大、疼痛、乏力和恶心、呕吐或腹胀、肝区痛、尿色加深和黄疸等症状,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两种,后者发病率远高于前者。成人是我国的主要发病人群,临床症状较儿童更严重;5岁以下感染儿童通常没有明显症状,以隐性感染为主,而超过70%的成人患者是有症状的。目前尚无特效疗法,一般采用支持治疗。甲肝患者一般不会转为慢性肝炎,大都预后良好,是自限性疾病,病程2-4个月。

2.如何传播

传染源为甲肝急性期患者或隐性感染者。甲肝与密不可分,主要由粪-口途径传播。

传播方式有三种:

·经食物传播: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海水产品(牡蛎、毛蚶、蛤类、蟹等)、蔬菜和水果等。

·经水传播:粪便和水源管理较差的地方,雨水冲刷致粪便溢出污染水源,常造成甲肝暴发甚至流行。

·日常生活接触传播:通过污染的手、食品、用具等直接或间接经口传播。人群普遍易感,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。

 

三、如何预防

1.节日期间,要合理饮食,规律作息,增强自身免疫力。

2.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个人卫生习惯,不生吃毛蚶、蛤蜊、牡蛎等海产品,不喝生水使用公筷制作菜品时,注意生熟分开,可有效的预防病从口入。

3.接种甲肝疫苗是目前预防甲肝的有效方法。

4.如果出现发热、乏力、厌食、恶心、黄疸等症状,应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
信息来源:区卫健局
关闭 打印
上一篇: 没有了
下一篇: 双台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春节期间健康提示系列之二